iGER高教最難論壇 | 博雅教育精神如何在陽明、交通大學合併道路上重現?

危機與轉機:疫情中併校的博雅通識新樣貌
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的合校已來到第二年,陽明交大的博雅書苑書苑長楊谷洋表示,兩校在博雅教育都各自有一些成果,而新成立的博雅書苑在這樣的背景下要面對不少挑戰,如兩校不同的專業領域,又如文化、地理上的距離,適逢疫情肆虐的當下,更促使博雅教育發展出網路教學等面貌。

轉型與定位:院級博雅書苑更符校風個性
楊谷洋也不諱言地承認,現今臺灣的通識教學在大學仍屬弱勢,這點在陽明交大尤為明確,專業競爭的思維使得通識教育的推動困難重重。在過去,陽明交大的通識教育是校級單位,層級雖高,在推動上反而不見得合適。舉例來說,這樣的層級使得開會需要院長們都到場,使得開會需要多方考量,現在改為院級單位後,反而可以避免這個問題。博雅教育的推動應該是力求大家配合,而不是以指導的立場進行。
博雅教育的推動需要校方領導階層的重視,陽明交大的師資組成對博雅教育是很不利的,也因此之前一度使用以資金吸引博雅導師投入的策略,卻引起其他認真的教師的反彈。令人意外的是,在放棄這個方案之後,絕大多數的老師仍願意留下,可以看出資源並不是對教師而言的唯一誘因,教師們的教育熱忱往往超乎想像。
此外,正如前言,組織改造十分重要,以陽明交通大學的經驗來看,如成為院級單位的改革就取得不錯的成果,也與大家的重視程度較相符。通識教育也需要一個完整的空間,更需要來自他校的激盪與火花。

內涵與素養:凝聚學生的通識教育期待
陽明交大的通識主張凝聚自同學們的期待,「強調人文反思的教育思維」、「重視性別友善的校園風氣」、「使用者中心的制度設計」、「富含文化的校園空間營造」、「學習者中心的教育方式」、「多元豐沛的教育資源」等六個主要軸線,共同呼應了陽明交大「人文校園」的主張。這是學生們的要求,也是博雅書苑現在正努力回應的目標。雖然陽明交大很重視技術性的訓練面向,但依舊認為人本是重點。在這樣的思維下,博雅書苑現在結合了通識教育中心、體育教育中心、藝文中心以及新成立的社教中心四者,是陽明交大通識教育的新結構。

博雅書苑的教育方針是「四位一體」,即對應專業學習的「專業教育」與「研習教育」,以及攸關博雅學習的「通識教育」和「社群教育」。此教育模式下的四大要素乃是「跨域知能」、「人際關聯」、「多元學習」與「生活實踐」。並在此概念下推動全校大學部學生必修的基本素養課程包括「批判思考」、「量性推理」、「組織與管理」跟「生命及品格教育」。在通識教育的建立過程中,哈佛大學也是博雅書苑的重點參考對象,如哈佛大學提出的四大領域(「人文與美學」、「個人、社會與文化」、「公民與倫理思考」跟「社會中的科技與自然」)。

併校路中的博雅教育指南針 : 培養學生成為具有自由心靈之人
關於社群教育,如何在併校的過程中成功建立合校感?楊谷洋認為,做任何事都應追求有趣,如兩個校群在春天時一起爬陽明山,或是秋天到新竹濱海海岸線騎腳踏車等活動。陽明大學跟交通大學合併後計有九個校區,橫跨宜蘭到台南,有學生走訪了合併後的九個校區,並自己寫了心得報告,受此啟發,學校現在正在推廣讓同學走訪校區的活動。又如每個學校都會有各自的都市傳說,像是政大的噴水池、台大的椰林大道等等,屬於陽明交大的都市傳說會是什麼?什麼事情是這裡的學生在大學四年一定要做的?楊谷洋相信,透過一段時間的培養,一定能找到陽明交大學生共同的目標。此外,空間規劃也十分重要,陽明交大現將活動中心的三樓改建,其中大部分將會成為博雅書苑的用地。

一如大家所強調的,博雅教育講求的是素養,但素養又很難去訴說。楊谷洋總結,對陽明交大而言,博雅書苑希望能作為專業系所的夥伴,而不是說必須參與的環節,讓所有學生「成為具有自由心靈之人」。

轉載自IGER教育部提升大學通識教育計畫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