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CU LAC
最近被託付一項任務--思索博雅書苑所屬的學生核心能力和基本素養,這件事情一直縈繞在我腦海,然後以一種微妙的方式和最近中東地區的以巴衝突1產生連結,我試試看能否在有限的篇幅中把這個聯想的內在邏輯說明清楚。
隨著校園防疫的措施逐漸放寬,請防疫假的同學也越來越少,幾個月來很實在的感受到校園、課堂中漸漸的恢復以往的活力跟生氣。但是常常讓我感到很懊惱的是在校園的路上不時的遇見修課同學與我互相打招呼的場合
中世紀大學出現之前,歐洲的「教育」基本上是對未來職業或身份的訓練,並且都在私人的場所進行。
近年「多元衝擊(如:貿易紛爭、新冠疫情、供鏈之亂、地緣政治、停滯通膨等)」的湧現,不僅對各國的發展帶來迥異過往的挑戰,也對世人的未來提供探索安身立命之道的學習機會。
博雅書苑的構想、規劃、以及實際運作至今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依循著「一樹百獲」的學校藍圖與全校師職生的努力,書苑在校內外均已伸展出它的觸角,也建立起彼此的連結,尤其在著力甚深的合校感培養上,從春天到北投校區的「陽明山大縱走」
Chat GPT最近火爆了,輝達(NVIDI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稱它爲:「人工智慧(AI)的iPhone時刻」。亦即隨着Chat GPT的問世,我們的世界即將像過去的手機一般,被iPhone的推出而掀起一陣再也回不去的驚濤駭浪。
關於人的教育,一個天大的好消息是:一個人的自我,包括其個性的傾向與穩定性、才能的類型與開展程度、情緒的覺知與管控、以及各種核心價值觀等等,並不是在個體長大後就固定不變的東西,而是一個不斷演化成長的歷程。
「愚蠢」是帶着強烈批判性的字眼,我個人偏好以「錯置的熱情」來取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