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CU LAC
我一向很喜歡教大一的課程,除了可以看到剛進入大學的學生打開一扇扇知識大門後閃爍的眼神,我也喜歡看到他們從大一到大四的蛻變。教大一課程的時候,我都會在期初請他們寫一封信給大學畢業後的自己,等到畢業典禮那天再還給他們。
隨著校園防疫的措施逐漸放寬,請防疫假的同學也越來越少,幾個月來很實在的感受到校園、課堂中漸漸的恢復以往的活力跟生氣。但是常常讓我感到很懊惱的是在校園的路上不時的遇見修課同學與我互相打招呼的場合
社教中心的成立,乘載著一個遠景, 夢想通過建立關係,讓陽明交大的學生有獨樹一格的特質! 透過建立跨校區的關係,我們的視野能更寬廣; 透過建立跨域社群的關係,學生能從彼此身上看到未來想要型塑的自己; 透過建立與在地的關係,學生對於身邊的地物更有關懷;
在通識領域工作多年,從入行以來便常被問到大學的願景與價值。這次參與書苑,成為陽明交大第一批的新創學院,擔起素養教育的規劃,這類話題又開始浮現。
回想個人過去的教學經歷多與經濟專業有關,而近因參與書苑團隊有了開設通識經濟領域課程(亦被多校歸為核心領域或相關向度的範疇)的嘗試,尤其是面向多數非人文社會專業領域的學生
教學是博雅書苑重要的一環,因為它肩負著提供全校共同教育課程的責任,有鑑於此,正如一平與文華書苑長在之前的專欄文章所提,團隊已經有全面性的規劃與願景,也正一步步往目標邁進,特別在極為關鍵的師資陣容建立上,除了專兼任老師的聘任外,包括駐校作家等多元管道的運用等,都在他們的雷達範圍,其中一個珍貴無比的人才庫就擺在眼前,那就是來自各院系所精采、跨域的師資,這也是我們無論如何不能錯過的大寶藏!
毫無疑問,當今複雜的問題,如人口、政治和環境等層出不窮。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已要求大學生如何通過支持當地社區和社會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做出貢獻,而這樣的探問,也是考驗著現今大學生如何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負責
一轉眼,又到了九月開學迎接新生與新學期的時刻,博雅書苑除了協助同學的加退選與學分認證事宜、協助安排老師們開設課程所需要的教室/跨校區教室、遠距教學、教學助理的聘雇等等例行事務。同時即將推出自暑假初便開始精心籌備的「課.城市」新系列課程的宣傳工作也進入緊鑼密鼓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