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YCU LAC
博雅書苑的構想、規劃、以及實際運作至今已經有兩年多的時間,依循著「一樹百獲」的學校藍圖與全校師職生的努力,書苑在校內外均已伸展出它的觸角,也建立起彼此的連結,尤其在著力甚深的合校感培養上,從春天到北投校區的「陽明山大縱走」
中世紀大學出現之前,歐洲的「教育」基本上是對未來職業或身份的訓練,並且都在私人的場所進行。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自2021 年合校後推動博雅教育,成立「博雅書苑」一級行政單位,底下中心包括通識教育中心、體育教育中心、藝文中心以及社教中心,共同聯手推動執行「專業教育」、「通識教育」、「研習教育」和「社群教育」
最近被託付一項任務--思索博雅書苑所屬的學生核心能力和基本素養,這件事情一直縈繞在我腦海,然後以一種微妙的方式和最近中東地區的以巴衝突1產生連結,我試試看能否在有限的篇幅中把這個聯想的內在邏輯說明清楚。
毫無疑問,當今複雜的問題,如人口、政治和環境等層出不窮。我們現在所處的時代已要求大學生如何通過支持當地社區和社會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做出貢獻,而這樣的探問,也是考驗著現今大學生如何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負責
隨著校園防疫的措施逐漸放寬,請防疫假的同學也越來越少,幾個月來很實在的感受到校園、課堂中漸漸的恢復以往的活力跟生氣。但是常常讓我感到很懊惱的是在校園的路上不時的遇見修課同學與我互相打招呼的場合
回想個人過去的教學經歷多與經濟專業有關,而近因參與書苑團隊有了開設通識經濟領域課程(亦被多校歸為核心領域或相關向度的範疇)的嘗試,尤其是面向多數非人文社會專業領域的學生
我一向很喜歡教大一的課程,除了可以看到剛進入大學的學生打開一扇扇知識大門後閃爍的眼神,我也喜歡看到他們從大一到大四的蛻變。教大一課程的時候,我都會在期初請他們寫一封信給大學畢業後的自己,等到畢業典禮那天再還給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