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大博雅書苑
LAC COLUMN

博雅專欄

經濟通識教育發展之我見 – 曾憲政
經濟通識教育發展之我見 – 曾憲政

博雅專欄

經濟通識教育發展之我見 – 曾憲政

回想個人過去的教學經歷多與經濟專業有關,而近因參與書苑團隊有了開設通識經濟領域課程(亦被多校歸為核心領域或相關向度的範疇)的嘗試,尤其是面向多數非人文社會專業領域的學生,獲得不少體會。當然,教學一定得準備,是以個人傻呼呼地搜尋臺灣現有大學院校多數通識層級的經濟相關課程,發現其中約可分成:「專業課程簡化」與「時事實例專題」的兩大輸出方式。

尤是前者的呈現算是明顯,如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導論、個體經濟與決策、總體經濟與政策、國際貿易導論、國際金融專題等等的樣態,且課程大綱與實際教學仍有不在少數的「專業本來面目」。至於後者,則因近年世界地緣關係的驟變客觀,不僅有逐漸增加的態勢,課程名稱更是多元與頗接地氣;然而,貫串其中的基要學理卻因時事或實例的複雜、反而易被簡化甚至忽略。是以,如何採用通識的方式來介紹與詮釋基要的經濟學理乃至相關應用的視角,即「順應而生」。

對此,國內外曾有不少兼具建設性與批判性的評論與觀點,坊間近年更陸續出版相關的書籍做了介紹甚至示範,像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的社論集錦《克魯曼戰殭屍》、哈佛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丹尼.羅德里克的大作《貿易的取捨》、中研院院士朱敬一所寫的《通識經濟學》、美國經濟學者霍華德‧亞魯斯的新著《重新面對經濟學》等,都是將基要的經濟學理予以通識化的普及、卻又不失專業訴求的佳例,且這些學者專家「本來就很專業」。

由上述介紹不難窺知臺灣高校目前確有不少相關經濟學導向的通識課,而此現象可謂是通識經濟學的普及;但是,如同前述保羅.克魯曼等接地氣(如:人工智能、晶片爭奪、超徵稅收、雞蛋短缺、利率升息、聊天機器人、大學社會責任、永續發展目標等議題)的通識化推廣,則尚有段明顯的距離,有賴相關的供給方(Supply-Side)共同努力與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