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大博雅書苑
LAC COLUMN

博雅專欄

展開笑顏,還博雅教育本來樣貌 – 張立鴻
展開笑顏,還博雅教育本來樣貌 – 張立鴻

博雅專欄

展開笑顏,還博雅教育本來樣貌 – 張立鴻

隨著校園防疫的措施逐漸放寬,請防疫假的同學也越來越少,幾個月來很實在的感受到校園、課堂中漸漸的恢復以往的活力跟生氣。但是常常讓我感到很懊惱的是在校園的路上不時的遇見修課同學與我互相打招呼的場合,卻往往需要思索半天才能認出是自己學生的窘境,好好反省了一下自己的記性才想到在這段防疫日子中,大家帶著口罩後就沒見過同學的本來面貌呀。讓我聯想到過去幾年有點像是電影「復仇者聯盟」當中的「彈指」事件:如電影情節突然把人們從原本的生活抽離開來的處境,這幾年因為防疫措施而做的教學調整無形中與學生的互動方式也漸漸地改變了。

雖然配戴口罩的措施是我們保護彼此健康而不得不然之舉,然而正如智慧型手機在疫情爆發的初期無法戴著口罩解鎖,我們的大腦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在人際互動上。我自己的研究興趣是心理學,在這邊和大家分享一些在心理學上關於人際互動的研究:曾經有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口罩對於人際互動特別在於閱讀表情的影響面向多又深,對於判斷人我溝通透過表情而傳遞出的正向訊息和負向訊息都會造成變化;也可能因為判讀情緒資訊不足導致情緒判讀的偏差,這樣的改變對於學生在人際互動、表達溝通的素養能力的養成影響特別大。雖然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還是可以透過語調的變化、手勢的互動,甚至是多樣的emoji與貼圖等數位符號取代表情閱讀的不足。然而,在人我互動複雜多樣的情境下,教學場域以及師生互動樣貌產生了微妙變化。老師們可能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跟巧思,才能有效的得到學生原本能夠透過表情而提供的回饋。我的一大挫折是不管是透過視訊或是實體課程,上課時的互動好像都變得比較平淡了,在閱讀到這些資料後,讓我了解到這些情緒判讀上的誤差可能影響到我們既有的師生互動關係。

特別是對於大學的博雅教育,這些在校園生活中以知識為載體,透過人文精神與素養教育與學生的生命經驗產生持續性的互動歷程,包含了情感上的交流互動更顯得格外重要。研究表情的心理學大師艾克曼(Paul Ekman)告訴我們表情的變化是讓他人知道我們感受最有效的方式:尤其笑容是傳達想法最遠最直接有效的工具。我期待,在疫情的影響慢慢的減少,師生重回校園,彼此展開容顏相視而笑愉快地交談的情境;大家能在各個空間與情境中漫談互動與交流,沈浸在通識課堂、在藝文活動、在體育互動、在社群交流的校園生活中還博雅教育本來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