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大博雅書苑
LAC COLUMN

博雅專欄

在行動中開展博雅願景 — 郭文華
在行動中開展博雅願景 — 郭文華

博雅專欄

在行動中開展博雅願景 — 郭文華

在通識領域工作多年,從入行以來便常被問到大學的願景與價值。這次參與書苑,成為陽明交大第一批的新創學院,擔起素養教育的規劃,這類話題又開始浮現。

對於各界的關心與期許,我們銘記在心。谷洋書苑長在專欄開場文已對一些理念與實務的考慮(比方說合校感的建立)加以釐清。續著那篇文章,在這裡我想分享一個看法:書苑只是開始,願景需要行動與論辯,捨此大學精神無法彰顯。博雅書苑是行政團隊一員,但不能毫無理念,被動地執行校方任務。它是大學的形象與門面,但不能不接地氣地只拋出空洞的辦學理想。我們認為博雅書苑是大學的體現。透過校內教職員生的討論、分享與責任的承擔,方在博雅中活出大學的行動願景。

我來自陽明校區,以下從陽明大學校史中舉兩個例子。1992年陽明醫學院受教育部鼓勵,希望嘗試創辦兼具專業理念與人文高度的大學。當時受命思考這個課題的韓韶華校長覺得這是挑戰攸關學校發展,台灣也無類似經驗,需集思廣益。他於是召集行政主管與師生代表成立校務發展委員會,作為建構大學願景的平台。這個委員會分析現狀,分攤權責,設定策略,在1994年完成高等教育史上的創舉,這個委員會也持續運作,從陽明大學到陽明交通大學,擔負大學中長期發展藍圖的擘畫。

第二個例子。約在陽明醫學院轉型的同時,突破現有校地侷限,重整橫遭館舍切割,散落山上山下的校園,是成立大學的關鍵,也是再現大學共同體的首要課題。當時受命接下挑戰的蕭廣仁總務長,邀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團隊,從專業角度檢視目前校園問題。他同時成立校園規畫及營建委員會,邀請相關單位與師生來共同推動。這個創舉讓陽明大學在1995年獲第一屆都市設計獎的肯定,但更重要的是校園公共事務的討論模式的建立。如蕭總務長在受訪時表示的,規劃案是一時的,之後會因學校需求不斷調整,但它讓相關組織與程序可以確立。只有透過這些,一個有共同體概念的校園民主方能產生。

我們歡欣看到陽明交大的成立,但也必須承認我們面臨的挑戰十分嚴峻。如何以自己的步調,跳脫短線的排名變動與經費挹注,堅定地開出無愧學界與全國期待的大學,需要在行動中開展的願景—研究如是,博雅如是。《管子》有言「一樹一穫者,穀也;一樹十穫者,木也;一樹百穫者,人也」,是本校「一樹百穫」校務發展藍圖的緣起。如何召喚更多「種樹人」,以同理與包容共同呵護這棵獨特的學術與民主之樹,我們樂觀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