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陽明交大博雅書苑
LAC COLUMN

博雅專欄

AI對博雅教育的啓示 – 陳一平
AI對博雅教育的啓示 – 陳一平

博雅專欄

AI對博雅教育的啓示 – 陳一平

Chat GPT最近火爆了,輝達(NVIDI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稱它爲:「人工智慧(AI)的iPhone時刻」。亦即隨着Chat GPT的問世,我們的世界即將像過去的手機一般,被iPhone的推出而掀起一陣再也回不去的驚濤駭浪。
面對一個可預見的巨大變化,我們可以悲觀地將它看成是危機,也可以樂觀地將它看成是轉機,很奇妙的是:這個看法的切換,與博雅教育的根本精神是息息相關的。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在中國翻譯成人工智能,在台灣則翻譯成人工智慧,這是少數我覺得大陸的翻譯比台灣更勝一籌的案例。以我個人淺見,「智慧」這一詞,最好保留給’wisdom’,因爲’wisdom’與’intelligence’具有很明顯的本質上的差異。
’intelligence’跟資訊的處理效能有關,在機器上表現爲記憶與資料庫容量大小、運算速度、平行式處理等等特徵,在人類身上則可以簡單視爲智商加上博學多聞的同義詞。
假如我們認爲人類的前途決定於我們是否能維持是地球上最聰明、懂得最多的物種的話,面對AI的強勢崛起,我們有很好的理由睡不着覺,因爲我們的文明到目前爲止,都相當符合中國作家劉慈欣在其小説《三體》中環繞着「黑暗森林法則」之各種思路,只要有一天AI「發現」了人類文明(藉由它獲得了自我的意識),AI最合理的選擇就是以它優越的智能碾壓消滅人類文明。
然而在我們生而爲人的經驗中,我們不止有智力,我們還有感受的能力、審美的意識、同理共情我們同胞–乃至於廣大有情衆生的本能。這些都與我們追求幸福的需求與能力有關。
《三體》中想像的所有外星文明,似乎都只有高超的智力(腦),而缺乏上文所描述的「心」。一個有腦無心的宇宙,自然會孕育出「黑暗森林法則」。
同樣地,一個有腦無心的文明,或是大學教育內涵,都是失衡的,這種失衡表現在用競爭來定義成功或失敗,在這樣的文明中學習而成長起來的AI,我們如何期待它會慈悲地對待智力遠不如它的人類?
智慧(wisdom)的最簡單定義,就是在任何條件下,看到,並選擇通往最大幸福之路的能力。
機器日以繼夜,分分秒秒地分析學習人類的思維與行爲。我們願意選擇,並表達出多大的智慧,我們就會以身作則地造就同樣智慧容量的機器。
假如AI能夠進化到AW(artificial wisdom),我們就可以很安心地迎接一個人類與AW共治的未來世界。
因此,在這個脈絡底下,博雅教育可以被想成:「我們怎麽好好做人,成爲機器的榜樣,乃至於它們長大後不會消滅我們,反而會幫忙我們創造幸福。」的工作。這是不錯的目標,但在作法上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應該去思考自己的答案,這也是博雅教育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