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專欄
關於藝文的二三事(一) – 陳一平
關於藝文的二三事(一)
自交大校區藝文中心2000年成立以來,每年學校均投注數百萬的經費,讓藝文中心在校園中提供師生豐盛的視覺藝術饗宴,以及精彩的音樂會與其他類型的表演活動。合校之後,藝文中心進一步擴大辦理已成陽明校區傳統的藍花楹創作獎,爲所有陽明交大人的校園生活注入藝術、音樂、文學的氣息。
一定會有人感到疑惑:「一所綜合大學,需要挹注經費去維護以及提升的面向不知凡幾,錢花在藝文上,是明智的財務管理嗎?」。
這個疑問,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地區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大體上,對於生活的主要挑戰與重心是在「求生存」的地區,藝文方面的開支可能是不必要的奢侈浪費;對「求溫飽」的社會而言,對藝文開支的看法就與前者有差別;而對「求幸福」的社會來說,則反而會對提出這個問題的行爲感到困惑,對這樣的社會,藝術與精神的追求是幸福的方程式中的一個因子,無法從其整體文化經驗中被切割忽略。
以上的觀點,是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所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或更常以「馬斯洛需求層次金字塔」的形式而廣爲人知),然而就我長年教授研究不同文明階段的藝術史經驗,我一直覺得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金字塔並不能解釋大部份地區的藝術發展狀況。
誠然,在一個特定的文明中,其藝術創造的活力與其經濟發展程度有關聯,好的經濟常常可以支撐更豐沛的藝術活力,似乎一個社會必須跨過某個溫飽線,方有餘裕追求精神或審美等等與自我實現相關的目標。然而雖然同爲人類,生理的需求應該相差無幾,不同文明對這條啓動自我實現的溫飽線的標準卻是有差異的。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法國與西班牙庇里牛斯山區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的洞窟壁畫(距今一萬五千年至三萬年之間)。就物質生活而言,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應該不如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後者又不如進入農耕階段的青銅器時期的人類,然而這些舊石器時代的藝術家在手藝與美感的造詣足以與進入歷史時期以後的任何時代的最頂尖藝術家並駕齊驅。類似的例子其實不勝枚舉。
所以馬斯洛的需求層次金字塔需要修正的是:從底層到最高層的需求排序,並不完全是由物質條件的迫切性來決定,翻譯成白話就是:一個人均GDP三萬二千美元的社會,可以是「求生存」,「求溫飽」,或是「求幸福」的社會,端看這個社會的成員如何看待自己的境況,這個社會成員集體形成的主觀自我意象,決定這個社會的思維與行爲處於哪個階段。
我們先不管這個「人均GDP三萬二千美元的社會」如何,我們是陽明交大的成員,我們集體的自我意象決定我們是一個「求生存」,「求溫飽」,或是「求幸福」的團體,衷心祝福大家求仁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