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專欄
博雅典型在夙昔—一群推動台灣文化風潮的工程師故事 作者/陳一平
博雅典型在夙昔—一群推動台灣文化風潮的工程師故事 作者/陳一平
博雅典型在夙昔—一群推動台灣文化風潮的工程師故事
合校前的交大是一個以理工見長的大學,工程師的養成教育強調務實理性、腳踏實地,很難將它與文學、藝術、政經思潮的引介事業聯想在一起,然而我們是生活在台灣,在這小島上,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不按牌理出牌,因而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例如這段開始於1950年的故事。
我們所熟悉的中油公司是在1946年成立於上海,二戰之後國民政府接收日本人在台灣建立的油礦廠與煉油廠,其中又以高雄煉油廠的設備最齊全,產量最高。中油成立後金開英先生出任協理,主管煉油事務,招募了幾批大陸地區相關背景之工程人才來台修復高雄煉油廠,以提供油料供應中國各省。然而隨着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國際石油供應商停止出售原油給中油,一時間高雄煉油廠人心浮動,士氣渙散,1949年上海易手,由高雄煉油廠逆向投奔大陸者,所在多有。
在此風雨飄搖之際,時任高雄煉油廠廠長的賓果先生與中油總經理金開英先生商量如何穩定軍心之計,他們提出一個辦雜誌的構想,讓廠內的年輕工程師有翻譯、寫作的工作可忙,於是誕生了日後影響台灣三代知識青年的雜誌—拾穗。
1950年勞動節,拾穗雜誌正式出刊,中油內部將拾穗雜誌定位爲:「專以刊載有關國際時事、經濟、科學、工業、社會、教育、哲學、藝術文學、音樂之各種譯稿,並報導歐美最近之學術動態,生活習慣,與科學上各種新發明等珍聞,另外附設一項介紹本公司各單位之專欄。」,這對生活在50年代,幾乎與世隔絕的台灣知識青年讀者而言,是何等珍貴的荒漠甘霖!
在一篇短文中無法有效地向大家完整介紹拾穗雜誌於後續的38年當中,對於台灣的文化、翻譯、出版、文學、政治、科普、音樂等領域所造成的巨大正面影響,關心台灣在上述各領域發展歷史的人,都可以以拾穗雜誌爲核心,進行深入的探查研究。所幸中油公司於去年(2023)出版了《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一書,我一知道這個出版訊息,便向圖書館推薦採購,現在已經在圖書館上架。
《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一書比較偏重拾穗雜誌在文學翻譯上的歷史與成果介紹,對我個人而言,受惠於拾穗雜誌集結專文成書的拾穗譯叢甚鉅,例如筆名爲棄唱的楊氣暢先生所譯的《室內樂》、筆名爲伍牧的鄧世明先生所譯《樂壇大指揮家的故事》,在我高中時期都是讀得滾瓜爛熟的藏書,《室內樂》一書當中介紹貝多芬晚期絃樂四重奏的段落,更是讀到可以倒背如流的地步,兩位譯者都是影響我一生的可敬前輩。
在科普方面,《化學神奇的故事》、《叢林的故事》、《沙漠的故事》、《以自然爲嚮導》、《永變岩石的故事》等等,也啓發我諸多的好奇與想像,陪伴我度過無數逃避課本的歲月。
單就樂趣而言,《天才推銷家》是難出其右的首選,而我非常高興在《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一書中得知,張系國老師跟我有同樣的品味。
一群原本失落喪志的年輕工程師,因緣際會地發揮其博雅素養,而創造了一個台灣歷史上的奇觀。這讓人對陽明交大的博雅教育充滿期待啊!
合校前的交大是一個以理工見長的大學,工程師的養成教育強調務實理性、腳踏實地,很難將它與文學、藝術、政經思潮的引介事業聯想在一起,然而我們是生活在台灣,在這小島上,什麼樣的事情都可以不按牌理出牌,因而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蹟,例如這段開始於1950年的故事。
我們所熟悉的中油公司是在1946年成立於上海,二戰之後國民政府接收日本人在台灣建立的油礦廠與煉油廠,其中又以高雄煉油廠的設備最齊全,產量最高。中油成立後金開英先生出任協理,主管煉油事務,招募了幾批大陸地區相關背景之工程人才來台修復高雄煉油廠,以提供油料供應中國各省。然而隨着國民政府在國共內戰中節節敗退,國際石油供應商停止出售原油給中油,一時間高雄煉油廠人心浮動,士氣渙散,1949年上海易手,由高雄煉油廠逆向投奔大陸者,所在多有。
在此風雨飄搖之際,時任高雄煉油廠廠長的賓果先生與中油總經理金開英先生商量如何穩定軍心之計,他們提出一個辦雜誌的構想,讓廠內的年輕工程師有翻譯、寫作的工作可忙,於是誕生了日後影響台灣三代知識青年的雜誌—拾穗。
1950年勞動節,拾穗雜誌正式出刊,中油內部將拾穗雜誌定位爲:「專以刊載有關國際時事、經濟、科學、工業、社會、教育、哲學、藝術文學、音樂之各種譯稿,並報導歐美最近之學術動態,生活習慣,與科學上各種新發明等珍聞,另外附設一項介紹本公司各單位之專欄。」,這對生活在50年代,幾乎與世隔絕的台灣知識青年讀者而言,是何等珍貴的荒漠甘霖!
在一篇短文中無法有效地向大家完整介紹拾穗雜誌於後續的38年當中,對於台灣的文化、翻譯、出版、文學、政治、科普、音樂等領域所造成的巨大正面影響,關心台灣在上述各領域發展歷史的人,都可以以拾穗雜誌爲核心,進行深入的探查研究。所幸中油公司於去年(2023)出版了《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一書,我一知道這個出版訊息,便向圖書館推薦採購,現在已經在圖書館上架。
《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一書比較偏重拾穗雜誌在文學翻譯上的歷史與成果介紹,對我個人而言,受惠於拾穗雜誌集結專文成書的拾穗譯叢甚鉅,例如筆名爲棄唱的楊氣暢先生所譯的《室內樂》、筆名爲伍牧的鄧世明先生所譯《樂壇大指揮家的故事》,在我高中時期都是讀得滾瓜爛熟的藏書,《室內樂》一書當中介紹貝多芬晚期絃樂四重奏的段落,更是讀到可以倒背如流的地步,兩位譯者都是影響我一生的可敬前輩。
在科普方面,《化學神奇的故事》、《叢林的故事》、《沙漠的故事》、《以自然爲嚮導》、《永變岩石的故事》等等,也啓發我諸多的好奇與想像,陪伴我度過無數逃避課本的歲月。
單就樂趣而言,《天才推銷家》是難出其右的首選,而我非常高興在《譯氣風發的高雄煉油廠》一書中得知,張系國老師跟我有同樣的品味。
一群原本失落喪志的年輕工程師,因緣際會地發揮其博雅素養,而創造了一個台灣歷史上的奇觀。這讓人對陽明交大的博雅教育充滿期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