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博雅書苑

博雅專欄

實踐體育教育素養,讓運動成為信仰! /作者:陳厚諭
xxx
實踐體育教育素養,讓運動成為信仰! /作者:陳厚諭
實踐體育教育素養,讓運動成為信仰!

      2012年世界衛生組織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即指出 ,身體活動量不足已是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2018年美國運動醫學會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 亦指出,規律運動被證實能降低12%~28%的罹癌風險,可見運動對於全人之健康促進係一重要推手,相信更是眾所皆知的觀念!

      令人好奇的是,國內人口規律運動的習慣又是如何?參考教育部體育署112年運動現況統計資料顯示,具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口僅僅約占全體國人35%。不同年齡層的運動習慣又是如何呢?按年齡概略劃分成學生族群 (13~24歲)、上班族群 (30~59歲) 及退休族群 (65歲以上),其規律運動人口比率在退休族群為最高、學生族群次之,而上班族群居末。從這樣的結果來解釋,一般認為運動促進健康之議題或行為,可能因為老化階段而更受退休族群重視,進而積極投入;學生族群活力充沛,除了校內體育課程,或許會參與其他課外活動,尚能維持運動參與;上班族群各個埋頭苦幹,以求滿足自身食衣住行或家庭經濟,撥空運動已力不從心。筆者身為體育教育工作者,在關注統計資料結果後,更加確信教師應扮演重要角色,傳遞體育的素養與價值,來啟發更多學生族群對運動重視。

      觀察體育課程的教學現場,似乎以提升「運動技能」為基礎的傳統教學仍是許多教師採用的教學模式,這樣一來將導致體育課程和校隊、選手的專項訓練極為相似,若學生過去相關的學習經驗不足,便可能產生挫折且易感到無趣。筆者認為,在體育課程中將欲教授的運動技能,先設計成具創意且樂趣化的簡易遊戲 (比賽),讓學生直接走入運動情境,對場地、規則與戰術策略等,進行探索、思考及應對,於課程初期即發展偏向以認知和情意的課程目標,更容易引起學習興趣與動機,而此種教學模式稱之為—理解式教學法(Teaching Game for Understanding, TGFU)。
xxx
圖示:設計籃球樂趣化遊戲課程:運球→猜拳(贏/輸)→進攻/回防→傳球

      體育教師就像是一只「開罐器」,除了激發學生主動參與體育課程的內在動機,並應更進一步善用遊戲 (比賽) 具競爭性質的特點,於運動情境中規劃分組讓學生討論戰術策略,實際評估每階段 (回合) 的執行情形,以及競賽後透過自我省思及彼此分享,營造優質的學習與互動歷程。這種從運動技能為基礎的傳統教學,導向由認知與情意為課程目標的理解式教學情境,能輕易的引領學生感受或探索體育獨特魅力之餘,更重要的價值係同時傳遞了體育教育素養的核心理念:1.自發的活動參與、2.合適的溝通互動及3.共好的群體連結等,這些素養似乎亦與博雅教育的精神理念相互契合,兩者最終願景即在冀盼能陶冶學生持之以恆且終身參與 (學習) 的目標。

      實踐體育教育素養來啟發更多學生族群對運動的重視與主動參與,或許可以延續其畢業後持續投入運動來促進上班族群的運動參與 ,上班族群運動人口比率提升亦可能有助於其未來邁入退休生涯的運動習慣。讓運動成為信仰,共創運動三齡 (族群),健康三贏!
  • 發布日期:113-08-07
  • 更新日期:113-08-07
  • 發布單位:博雅書苑
go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