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內容區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博雅書苑

博雅專欄

街屋與南北貨、藥草香與在地醫療史:跟隨博雅書苑走進大稻埕—張立鴻
xxx
街屋與南北貨、藥草香與在地醫療史:跟隨博雅書苑走進大稻埕—張立鴻
想到大稻埕,同學會想到什麼畫面呢?是人山人海的年貨大街、是七夕港口河畔的絢爛煙火,是混合了各式中藥材、乾貨的濃郁香氣、是一排排以水泥或印花裝飾的長型紅磚街屋。是香煙繚繞人手持香祈福的城隍廟。這些多樣的面貌都匯聚在這裡–「大稻埕」。大稻埕是一座承載著豐富歷史的老街區,這學期博雅書苑帶領同學們走進這片城市場域,探索其中的深厚底蘊,探討城市的變遷、經濟活動與人物背後的故事。

大稻埕源於該處一大片的曬穀廣場得名。她的位置位於台北盆地西側緊鄰淡水河畔。據考證大稻埕最早出現的商號「林益順」為同安人林藍田於1851年所創。1850年代頂下郊拼,同安人將城隍廟遷移至大稻埕地區帶動了市街的發展。隨著開港通商,英商陶德開創了台灣的茶葉產業,許多的洋行也北遷匯聚到大稻埕,茶葉、樟腦甚至包含了鴉片的貿易,使得大稻埕的商業活動蓬勃發展。而日治時期設置了火車站、市場(今天的永樂市場)等公共建設、許多的西洋樣式的街屋也紛紛修建,形成今日的迪化街街屋群。在民國五十年代後許多的中藥商的進駐使得大稻埕轉型成南北貨、中藥材與布料的集散地形成今日的樣貌。

而大稻埕的風華隨著台北的都市發展、產業變化與商業活動東移而逐漸出現發展停滯,在1980年代迪化街面臨了都市計畫道路拓寬以及隨之而來的拆除老屋的公共議題。當時由「樂山文教基金會」與執行長丘如華女士帶動的「我愛迪化街」運動、集結了眾多文史與建築專家群組織了街區導覽、發動保存街區的連署活動使街屋群得以保存,並帶動了城市發展與文化資產保護的討論與對話,也是當代探討永續發展目標與產業創生的重要案例。而本學期博雅書苑所推出的「課.城市:走進大稻埕」正是沿著大稻埕這一段又一段的老故事與新故事串接而成。

這門課程由本校科技與社會所教授,也是知名的經濟史學家洪紹洋老師規劃,與業師群許雅玲老師、陳力航老師從社會經濟、醫療史的人物故事讓同學認識大稻埕的發展背景。而為了讓同學能夠更深入的認識大稻埕,課城市團隊也帶著同學也實際走訪大稻埕人物地景,包含大稻埕碼頭、領事館與洋行舊址、迪化街街屋等行程。其中也造訪了近年新設立的文創據點「郭怡美書店」,我們邀請何黛雯建築師介紹日治時期「郭怡美商行」如何轉型為當代的「郭怡美書店」。在開放的閱讀空間中,透過玻璃版與天梯等空間設計,巧妙保留了街屋的老磚瓦等物件及修復展示,成為同學在踏查過程中印象深刻的產業創生案例。有同學分享課程內容讓人反思永續發展「文史建築保存與在地居民生計的衝突與共生共融(榮)」的議題。也有同學與我們分享這門課程最喜歡的部分就是走讀課程,「比起紙本的介紹,實際去接觸歷史很讓人感動。」我們希望所有參與過以及還沒參與課城市系列課程的你/妳都能夠一起分享這樣的感動。「以城市為課,課在城市裡」同學們與博雅書苑繼續一起「課.城市」吧!
  • 發布日期:113-06-21
  • 更新日期:113-06-21
  • 發布單位:博雅書苑
gotop